top of page

你一定知道你要什麼,只是現在說不清楚(下)


在上篇與中篇嘗試解答「為什麼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原因,也提供了方法後,有沒有可能還是無從開始?或甚至是不想開始?這是很自然的事!畢竟我們不關注自己已經這麼久了,怎麼可能一下子就看見自己的渴望呢?

那到底什麼時候會找到?可以追隨的典範在哪裡?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哪裡?還是其實自己根本就不適合“追夢”、“熱血”這類的東西,不,你當然適合,不過前提是,這些著急的提問要一直保持著,心理學實驗發現:你問什麼問題,會影響你找到什麼答案。

一個著名的實驗—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邀請受試者觀看一段一群人傳球的影片(註:影片連結youtube有喔!),並請受試者計算身穿白衣人總共接到幾次球,正當大家認真注視接球次數時,一個穿著大猩猩布偶的人從中穿越人群,而且是悠哉的晃來晃去,結果實驗結束後,有一半的受試者都說,完全沒注意到猩猩的存在。另一個有關“幸運怎麼來”的實驗,一樣發現,當受試者認真在數報紙上的照片數時,竟然都沒看到大大的版面上印著:如果你告訴研究人員看到了這句話,就能為自己贏得100英鎊!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這恰巧說明了我們關注什麼,會影響我們看見什麼,即便其他顯眼的事物,也可能被我們誇張地忽略。

來看一段的問話,會更加理解,關注的焦點會怎麼影響生涯議題:

第一個版本:

A: 我沒有討厭這個工作,就偶爾覺得有點沒意義,不過好像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齁。

B: 是啊,而且再怎麼說,你的收入還在平均值之上,有多少人一個月連30k都拿不到。

A: 那為什麼有人可以賺更多,但好像也做得很開心?

B: 各人有各人的命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啦!

A: 這麼說也是。好啦~不說了,有你們這些同事陪我,日子也過得去了!

第二個版本:

A: 我沒有討厭這個工作,就偶爾覺得有點沒意義,不過好像大部分的人 都是這樣齁。

B: 對啊,但我知道有些人不是,他們既感覺有意義,也還是能養活自己。

A: 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到?

B: 不知道欸,我們跟他們差在哪裡啊?

A: 是因為他們通常家裡比較有錢嗎?

B: 可是我有個高中朋友,也不是特別有錢欸,但他前陣子辭職跑去創業。

A: 哇賽!他也太有勇氣了吧,我實在不懂這些人腦子在裝什麼。

B: 還是我改天約他出來,我們聊一下?

第一個版本,關注在薪水的數目已經高於平均了,應該要知足,最後A跟B的對話確實也停在“現在這樣已經很好了”;第二個版本,關注在為什麼有些人能兼顧薪水跟熱情,最後A跟B的對話則停在“找做到的人問問看原因”。

你希望身邊的人怎麼和你討論生涯呢?第一個還是第二個?你又希望自己可以怎麼接住內心對生涯困惑呢?第一個還是第二個?只要你羨慕嫉妒的感覺還在,只要你還有一點點不甘心,永遠不要放棄去問「可以追隨的典範在哪裡?」、「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哪裡?」,一時間找不到,還是可以耍賴、抱怨、自貶,但都應該在心裡保留一個位置,告訴自己—再等等看吧!

註:https://youtu.be/x2NXygg5tB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