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談生涯建構論(中)


<理論內涵>

隨著人才流動國際化的趨勢,及多元生涯觀的職業選擇,生涯建構論試著走出以「個人與工作適配」(person-job-fit)為主的主流生涯理論,而提出以重視個別差異、強調生涯發展、生涯是動態性,更全方位的整合觀點。所謂重視個別差異是指對於Holland的職業測驗結果,分數所代表的職業性格不再視為一種穩定的事實狀態,反而著重在如何將個人的職業性格適應到下一份工作;而強調生涯發展是因為生涯建構論認為個人的生涯無法脫離社會文化因素,所以個人如何面對社會、調適改變,「生涯適應力」(career adaptability)就顯為重要。最後生涯是動態性的觀點,是賦予個人如何詮釋自己的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將個人的「生命主題」(life themes)帶入到職業中。

「生涯適應力」內含四個向度,是為了解決四個「生涯大哉問」。包含「生涯關心」(career concern)在回答「我的未來將會是如何?」,生涯關心是生涯建構的首要條件,若個人對自己的未來生涯關心,會積極地規劃及準備未來,反之,則會顯得漠不關心;「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是回應「我能掌控我的未來嗎?」,當個人對未來有掌控度,則在生涯決策上能獨立,且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反之,則容易處於生涯不確定狀態;「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在回應「我為將來做了些什麼?」,個人對未來生涯充滿好奇時,會找尋機會且抱持開放心胸接觸新事物,反之,則可能屬於不切實際的想像;「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在回覆「我能做到嗎?」,當個人對未來生涯有信心時,會相信能把事情做好,有效率地處理事情,反之,會壓抑自己的行為表現。

而「生命主題」是整合一個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在動態的生涯歷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Savickas在自己的書中(Life-Design Counseling Manual),提到從個案的敘說故事中,繼續追問自我建構的相關問句,可重新將個案的片段故事整合成具有脈絡性的長篇故事。

Savickas是生涯建構論的集大成者,他從2005年開始提出理論雛形,經過十多年的時間,他的生涯觀不斷修正,也豐富了生涯建構論的內涵及應用。「生涯適應力」是Savickas在1997年就提出的概念,認為生涯適應力可以取代當時盛行Super發展的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所謂生涯成熟度是指因應不同生涯發展任務的準備度,本質上仍是以「適應」為核心,且「適應」在概念包含個人有能力因應各種環境的新挑戰,而「成熟」意指在可預測的問題上處理得宜,所以採用「生涯適應」的觀點更符合時代潮流。

小結:整體而言,目前「生涯適應力」量表已有穩定的信效度支持,且在跨區域至少13個國家以上都獲得研究支持,已被廣泛應用中,且也有發展短版的題目可以使用。愚評論生涯適應力此概念適合在大學生族群上推廣,可快速了解大專生目前的狀態。

而協助個案覺察自己的生命主題會是生涯諮詢中一個主要任務,除了要能精準掌握個案的故事核心,也需要不斷紀錄個案敘說時的言外之意、細微的肢體動作、各種表情回饋...等等。由於生涯建構論強調個人如何詮釋的過程,是一種「主觀」的生涯觀,因此,一個人的生命主題亦是生涯建構的重要議題。

bottom of page